环球实时:Science子刊:产生组胺的肠道菌群或会诱发机体的慢性腹痛

来源:生物谷原创 | 2022-07-29 15:35:30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肠道菌群与慢性疼痛疾病的发生相关,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但其背后的特殊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题为“Histamine production by the gut microbiota induces visceral hyperalgesia through histamine 4 receptor signaling in mic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能够产生组胺(histamine)的肠道菌群“超级生产者”或会引发某些IBS患者出现疼痛发作。

其罪魁祸首或许就是称之为MQ菌株(McMaster-Queen菌株)的产气克雷伯菌,研究人员在来自IBS患者中高达25%的肠道菌群样本中都识别出了MQ菌株,同时他们还对来自加拿大和美国患者队列中的粪便微生物样本进行分析,研究者Premysl Bercik说道,我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多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当患者报告机体出现严重疼痛时,其粪便样本中的组胺水平较高,而在其没有出现疼痛症状时,其粪便中的组胺水平就表现地较低。

研究人员通过对携带来自IBS患者肠道菌群的无菌小鼠进行研究后发现,产气克雷伯菌或许就是关键的组胺制造者,同时他们还将来自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产气克雷伯菌能将膳食中的组胺酸(一种存在于动物和植物蛋白中的必要氨基酸)转化为介导疼痛发生的组胺。随后,细菌所产生的组胺就能通过组胺-4受体来激活机体肠道的免疫系统,该受体能将免疫肥大细胞吸引到肠道中,这些被激活的肥大细胞能产生更多的组胺和其它疼痛信号介导子,从而诱发炎症和疼痛。

研究者Giada de Palma教授说道,目前我们知道肠道是如何产生组胺的,这或许就能帮助我们识别并开发靶向作用产组胺细菌的新型疗法。当给携带产生组胺细菌的小鼠喂食低水平的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时,细菌组胺的产生就会明显下降,这或许是由于肠道中细菌发酵和酸度的改变,从而就抑制了负责组胺产生的细菌酶类。本文研究结果或许就能解释IBS患者摄入低水平发酵饮食所产生的健康效应了。众所周知,IBS患者机体的肠道中含有大量肥大细胞,其中一些患者能因靶向作用肥大细胞或组胺的疗法而实现疾病缓解或改善,比如肥大细胞稳定剂或抗组胺药物。

尽管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在IBS患者中使用肥大细胞疗法,但基于本文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或许有望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来靶向作用细菌组胺的产生或H4R通路。研究人员解释了为何IBS患者机体肠道中的肥大细胞水平会上升,而且H4受体通路或许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者Stephen Vanner说道,如果我们能阻断H4受体的功能,或许就能预防肥大细胞被招募到结肠,以及随后患者机体腹痛发生的可能性。

很多但并非所有的IBS患者都能因靶向作用组胺驱动通路的疗法而获益,这一途径的一种或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或许能帮助发现更多可能受益的患者。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针对细菌组胺的治疗性策略或能帮助治疗慢性腹痛的IBS患者。(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GIADA DE PALMA,CHIKO SHIMBORI,DAVID E. REED,et al. Histamine production by the gut microbiota induces visceral hyperalgesia through histamine 4 receptor signaling in mice,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2). DOI: 10.1126/scitranslmed.abj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