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选:“整体性”和“全程性”成双相情感障碍规范化治疗的新趋势

来源:绿叶制药 | 2022-11-23 15:42:41 |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11月18日,由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主办的心境障碍规范治疗进展专项培训在线上陆续展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赴盛会。在绿叶制药的专题分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少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夏炎教授、西京医院王化宁教授、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杜江教授、陈俊教授等担任主讲嘉宾,就全球精神卫生发展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难点进行了一系列讨论。

精神疾病负担加重服务转型路漫漫

根据最新的GBD(全球疾病负担)数据,胡少华教授全面分析了双相障碍疾病负担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19年全球双相情感障碍总发病人数、患病人数和YLDs(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均显著增加,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并表现出年龄、性别、地区和国家方面的差异性。其中女性发病率、患病率和YLDs高于男性但性别差异在逐渐消失;年轻群体(10-44岁)高于年老群体(45-89岁)。而无论男女,年龄效应对于15-19岁这一群体发病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这也佐证了近年来青少年群休双相情感障碍高发的临床现象。

胡少华教授进一步提出,不仅仅是双相障碍,全球范围内精神卫生健康各领域均面临严峻威胁。《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所有人享有精神卫生服务转型》提到,2019年全球近10亿人(包括全球14%的青少年)患有精神障碍,患病者平均寿命比一般人低10-20年。其中自杀人群占死亡人数的1%以上,六分之一的患者在自杀之前患有抑郁。此外,新冠疫情对精神健康产生了结构性威胁,仅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全球抑郁和焦虑症患者就增加了25%以上。

目前全球针对精神障碍的各项服务却仍存在严重不足,实现精神卫生服务转型仍是漫漫长路。胡少华教授认为,“注重复杂行为的机制研究,通过临床标记物对精神疾病进行精准干预,加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快NIMH研究成果的转化”等措施或可助力转型。

遵循全程治疗原则,抗精神病药物推荐

沿着“加强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思路,夏炎教授分享了双相情感障碍的规范化治疗新进展。提出双相障碍的临床治疗应遵循整体疾病观念,以全病程治疗为原则,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危机干预相结合。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

双相情感障碍通常包含躁狂期、抑郁期、情绪正常期等多个阶段,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波动大,漏诊率高、误诊率高,成为该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据夏炎教授的报告,双相障碍患者确诊平均时间长达7.5年以上,平均发作3次、经过3个精神科医生后才确诊。80%患者在确诊前被诊为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物质滥用/依赖、人格障碍等。中国五分之一的双相障碍患者被误诊为抑郁症。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抗抑郁药物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发作无效,长期使用还将增加转躁狂风险,加重患者病情,临床上应尽量避免抗抑郁药单药治疗。以喹硫平为代表的第二代抗精神药物,除抗精神病作用外还具有较好的心境稳定作用,单用可以改善双相躁狂、抑郁、混合性及快速循环,与MS合用可以提高疗效、用于维持期和康复期。可作为双相障碍全病程用药使用。

据2018版CANMAT双相障碍指南,基于锂盐以及包括喹硫平在内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治疗获得了更高级别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