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速看:《自然》子刊:多吃碳水或能防抑郁!西安交大研究发现,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每增加335千卡,重度抑郁症风险下降58%

来源:奇点糕 | 2022-09-06 09:37:54 |

很多人为了瘦身都会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有些甚至更加极端,直接“戒掉”,但科普工作者们经常会提醒大家,碳水化合物是一定要吃的,否则对生理健康有害无益。不过,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可能不仅仅影响生理健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比如抑郁症的风险。


(资料图片)

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全球疾病总体负担的主要贡献者[1-3],除了众所周知的风险因素(如家族史、压力源和某些社会人口因素),近年来饮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观察性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人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4,5]。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摄入升高可增加大脑对色氨酸的吸收,而色氨酸又会刺激5-羟色胺的合成,改善情绪。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指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对治疗抑郁症有益[6,7],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对抑郁症没有益处。因此,目前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抑郁症的关联还不确定。

近日,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郭燕教授和杨铁林教授领衔,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利用超40万人的基因样本进行了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 analysis),结果显示,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与重度抑郁症(MDD)风险降低有关。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增加335千卡,MDD风险降低58%[8]。

此项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基因层面的分析结果: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MDD之间存在保护性因果关系,此种关系在调节其他饮食组成后仍然存在;而BMI部分介导了该保护作用。

MR是一种利用基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来推断暴露(碳水摄入量)对结果(MDD)的潜在因果关系的方法,两组基因样本包括:①来自社会科学遗传协会联盟(SSGAC)的与饮食组成相关的遗传变异,N=268,922;②来自欧洲血统的近期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与重症抑郁症(MDD)相关的遗传变异,N=143,265。

他们首先进行了单变量MR分析,结果显示,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重度抑郁症之间存在保护性因果关系: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约占总热量的16.1%,335千卡,英国生物库数据)与MDD风险降低58%相关(p=1.49×10-5)。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MDD风险关联如图表1,单变量MR估计了与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相关的SNPs对MDD风险的影响。此外,相对脂肪摄入量及相对蛋白质摄入量对MDD产生的影响,在统计学上均不显著。

由于相对摄入量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多变量MR分析,这样可以在考虑其他饮食组成的前提下,估计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重症抑郁症的直接影响。结果显示,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对MDD的影响估值与单变量估值大小相当,而相对脂肪摄入量(IVW OR=0.56;P=0.37)和相对蛋白质摄入量(IVW OR=0.56;P=0.27)同样对MDD影响均不显著。

在相反方向的MR分析中,即以MDD的遗传倾向作为暴露,来探索该疾病对饮食组成的影响。结果并没有发现MDD与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或相对脂肪摄入量以及相对蛋白质摄入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因此,抑郁症并不影响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取量,排除了碳水与MDD相关性之间相反的因果关系。

鉴于饮食因素在预防和控制肥胖方面至关重要,与肥胖相关的指标,如体重指数(BMI)、体脂率(BFP)、调整BMI后的腰臀比(WHR)、调整BMI后的臀围(HC)和腰围(WC),可能介导了碳水化合物对MDD的保护作用。通过MR分析,以上的五个指标中,只有BMI在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和MDD之间展现出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3,大约介导了15.4%的影响。其他指标对MDD的影响不显著。

目前,抑郁症发展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有益作用有多种生物机制假设学说。如神经递质血清素(5-羟色胺)与抑郁症的病生理以及治疗的关系:色氨酸刺激5-羟色胺的合成,从而改善情绪,因此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正好可以升高其水平。此外,富含碳水的饮食会引发胰岛素反应,导致除色氨酸外的大部分中性氨基酸被组织吸收,从而提高大脑血清素的生物利用度[9]。

BMI的中介作用也可以用这一假设来解释,此前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报告称,饮食中补充5-羟色氨酸与肥胖女性的BMI下降有关[10],这与本研究发现的中介效应是一致的。抑郁症的另一个发病理论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亢进[11]。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以导致较低的HPA轴应激反应[12],从而对压力和抑郁有保护作用。

诚然,本研究尽管选择了强相关的SNPs,但遗传变异只解释了饮食构成中总方差的一小部分,不能被认为是MDD的主因。

其次,与相对碳水相关的SNPs主要是在英国生物库的研究中发现的,年龄处在40-69岁之间,而MD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则包含了更广泛的年龄。年轻个体的饮食组成可能会受到其他不同MDD关联变异的影响,只不过目前没有该方面的GWAS数据。

再者,基因变异反映的是终生的影响,而不是短暂的治疗干预,基因变异可能比有时间限制的干预产生更强的效果,因此,“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可能需要预防性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

最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MR)可能会因环境和社会因素而产生偏差,如选择性婚配、基因培育和种群结构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通过使用家系内的全基因研究来规避这种偏差。

另外,研究中没有对碳水化合物做出分别,现代营养学说一致提倡增加食物中复杂碳水的比例,那么,天然的复杂碳水和深加工后的精制碳水,对MDD有没有不同的影响?

总之,本研究用强有力的基因证据,证明了相对碳水化合物摄入和较低的MDD之间有保护作用关系,身体质量指数(BMI)则在较小的程度上介导了该作用。未来如果有更多更有力的随机临床试验去验证,相信对于饮食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我们会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