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足会严重扰乱人们的情绪和情绪调节,这已经成为一种公共卫生流行病,损害了全世界数十亿人的情绪和福祉。然而,睡眠不足对部分抑郁症患者具有抗抑郁作用。这种矛盾效应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饶恒毅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Enhanced amygdala–cingulate connectivity associates with better mood in both healthy and depressive individuals after sleep depriva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调查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睡眠剥夺导致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改善。研究团队通过对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绘制了大脑区域活动,发现一整晚的睡眠剥夺增强了杏仁核(amygdala)与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的连接,这与一些健康者和抑郁患者的好情绪有关。
饶恒毅教授
饶恒毅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副教授,中山大学心理学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健康个体(n=38)和重度抑郁症患者(n=30)进行睡眠剥夺实验,探索完全睡眠剥夺(TSD)对情绪和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这项实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临床转化研究中心实验室连续进行五天。所有参与者都进行了三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每位参与者获得210张成像图像。
参与者在五天内进行了三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扫描,第一次扫描是在实验第二天早上正常睡眠后进行的,作为基线。在完全睡眠剥夺(TSD)组中,参与者在没有睡眠的情况下,在第三天的早晨进行了第二次扫描。然后参与者被允许休息两个晚上,并在第五天早上进行最后一次扫描。在第二天至第五天,所有参与者每两小时完成一份由37个项目组成的缩短版情绪状态测试。
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在一夜未睡后立即表现出情绪恶化。30名重度抑郁症参与者中有13名(43%)经历了情绪改善,其余17名参与者则经历了情绪恶化或没有任何变化。经过一晚充足睡眠后,30名重度抑郁症参与者中有20名情绪有所改善,其余参与者的情绪恶化或没有变化。
经历情绪改善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amygdala)与前扣带回(ACC)连通性显著增加,而情绪未改善的患者则连通性较少。杏仁核是战斗或逃跑反应的核心,处理恐惧或威胁刺激,并向大脑的其他部分发出反应行动的信号。而前扣带回区域与“情感”边缘系统和“认知”前额皮质都有关系,此外,它还在控制和管理情绪状态或影响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发现表明,杏仁核-前扣带回网络连接可能反映了睡眠不足后情绪紊乱的神经恢复能力,因此可能是抗抑郁药物干预的潜在靶标。
研究团队表示,对完全睡眠剥夺(TSD)影响的个体差异的一个潜在解释可能在于快速眼动(REM)睡眠持续时间。此前的研究显示,重度抑郁症与快速眼动睡眠异常有关。过度的快速眼动睡眠会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其与由前扣带回(ACC)和内侧前额皮质组成的内侧额叶中的α-2受体的结合减少。
这项研究强调了杏仁核-扣带回路在健康人群和抑郁症患者不良情绪调节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可能会对快速和独特的抗抑郁干预措施的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