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几乎听不到周围有人在谈论“复阳”的事儿,各大媒体对新冠的关注一下子降至“冰点”,甚至连专家们的发言都变成了“新冠传不动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疫情通报显示:新冠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波动下降,3月9日降至7786,检测阳性率仅为1.0%。甚至相比之下,流感病毒的阳性率反而呈上升趋势。
全国报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变化趋势(图源:cdc)
从长达三年的抗击新冠到短短三个月的“人间蒸发”,让人不禁有些恍惚:新冠真的消失了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虽然现阶段的新冠病毒感染情况锐减,但此前《JAMA》上刊登的数据表示,在感染新冠的3个月后,仍有6.2%左右的感染者仍存在至少一种症状——没错,就是人们熟知的长新冠(Long COVID)。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仍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疼痛/不适、睡眠障碍、呼吸困难和活动受限等等。
一直以来,人们对长新冠持着“看他不爽又干不掉他”的状态,只能在新冠后遗症出现之后再对症治疗。但近日,《柳叶刀》预印本上最新发表的重磅论文发现,“神药”二甲双胍竟然还具有降低长新冠风险的作用!
这项涵盖超1千人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在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就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能够使长新冠的发生风险有效地降低42%;而在长新冠症状出现的4天内使用,发生率则会显著降低63%。
神药不愧为神药!如果该研究能顺利过审,或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https://ssrn.com/abstract=43756201957年二甲双胍首次被运用于临床,最常见的用法莫过于治疗2型糖尿病,全球约有上亿人在服用二甲双胍,可以说目前几乎没有哪种降糖药能撼动其位置。但仅凭借降糖,二甲双胍还不至于被称为“神药”,其“神”之处在于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惊喜——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具有抗肿瘤的作用,包括肺癌、直肠癌、乳腺癌等;甚至在控制体重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等等。
但没想到的是,二甲双胍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为了评估不同药物对长新冠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2x3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人群进行了长达300天的随访,依此收集了数据来比较二甲双胍(metformin)、伊维菌素(ivermectin)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三种药物对长新冠的预防效果。
在入组时,参与者被要求感染新冠病毒的时间≤3天。最终共纳入了112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在45岁,BMI的均值为30kg/m2。
试验流程
在整个随访期间,有8.4%的受试者出现了长新冠。对比来看,二甲双胍组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比例明显更小,仅为6.3%;而与之相匹配的安慰剂组,该比例达到了10.6%。
换言之,在长期随访期间,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使得长新冠的发生率降低了42%!
二甲双胍对长新冠发生风险的影响情况
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在症状出现的早期使用二甲双胍,预防长新冠的效果会更好。
如果在症状出现后≤4天开始服用,长新冠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63%;但超过4天才服用,风险则只会降低36%,效果远不如前者。
不同分组下,用药情况对长新冠的影响
而除了二甲双胍之外的伊维菌素和氟伏沙明,看起来就没啥用了。和安慰剂组的差别几乎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这两种药物不具备预防长新冠的功效。
此外,研究者还评估了其他会影响长新冠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和是否接种疫苗。
在本研究中,女性发生长新冠的比例更高,约为11.1%,高于男性的4.9%。
而接种疫苗对长新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相比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即使在接种一针的情况下,患者发生长新冠的风险都会显著下降,在6.6%左右。如果接种过加强针,预防效果则会更好,在接种了加强针的参与者中仅有1人出现了长新冠症状,可见接种新冠疫苗的重要性。
综上,这项持续了约10个月的随机、四盲、3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神药”二甲双胍能使长新冠的发生率显著降低42%!此外,在症状出现早期,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转化研究所所长Eric Topol博士表示,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二甲双胍价格廉价、安全性极高;在得到了这项以金标准方法的验证后,有可能改写临床实践。
无独有偶,二甲双胍与新冠治疗的“渊源”不止于此。此前,医学顶刊《NEJM》上曾刊登过“神药”对新冠危重症的预防效果,该研究对超一千名研究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治疗能使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住院率、急诊风险和死亡率降低约40%。
图源:NEJM
不过,上述研究纳入的人群更多限制在门诊接受治疗的新冠感染者,而非在急诊接受治疗或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甲双胍啊二甲双胍,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参考资料:
https://ssrn.com/abstract=437562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