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期经历虐待和情感忽视等压力事件,会对一个人的行为、情感、认知等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出,早期生活压力与成年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患病风险密切关联。
当大家将目光聚焦于早期生活压力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时,有证据表明,早期生活压力可能导致突触丢失和神经回路连接异常,进而引发行为和情绪的异常表现,但是其中具体机制并不明了。
(资料图片)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的Won-Suk Chung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Immunity期刊上,为我们解开了这个疑惑,揭示早期生活压力捣毁神经突触的机制。
他们发现,早期生活压力条件下产生的糖皮质激素通过激活相应受体,能够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吞噬神经突触,导致兴奋性突触丧失。
将星形胶质细胞上与吞噬相关的关键蛋白MERTK,或糖皮质激素受体敲除,能够很大程度上防止经历早期生活压力的小鼠发生兴奋性突触丢失、神经元活动异常、行为异常的现象[1]。
论文首页截图
在之前的工作中,Won-Suk Chung等人发现,大脑胶质细胞表达多种受体,如MEGF10和MERTK。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凭借这些受体来特异性吞噬兴奋性突触,而小胶质细胞则特异性吞噬抑制性突触。通过修剪多余的枝丫,胶质细胞维持着神经回路的稳态和可塑性,对于认知功能至关重要[2]。
此次,他们从FDA批准用于临床的2261种化合物中,鉴定出38种增强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15种抑制其吞噬作用的化合物。在增强吞噬作用的化合物里,有32%属于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
影响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的药物
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糖皮质激素是应激事件中由肾上腺分泌的应激激素,经血液传递,与相应受体结合来调节各种细胞反应。
研究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处理的48小时内,星形胶质细胞中的MertkmRNA保持较高水平,而MEGF10等其它吞噬相关受体的mRNA水平没有发生改变;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GR)拮抗剂米非司酮,可以有效阻断糖皮质激素的这种效果。
借助遗传学手段敲除或过表达MERTK等吞噬相关受体,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即糖皮质激素的强化效果,是通过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上表达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诱导MERTK表达来实现的。
糖皮质激素会引起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吞噬相关受体MERTK表达水平增加
难道说,压力正是通过糖皮质激素,来让星形胶质细胞胃口大开、疯狂啃食突触的吗?
通过将新生儿小鼠与母鼠隔离,研究者们构建了早期生活压力小鼠模型(ESD)。
结果显示,早期生活压力小鼠的感觉皮层、运动皮层、额叶皮质等大脑区域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被激活,MERTK表达、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小鼠的兴奋性突触数量显著减少,而抑制性突触数量无明显变化。
ESD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
接下来,研究者们发现,借助遗传学手段使小鼠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或MERTK特异性缺失,都可以防止早期生活压力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吞噬作用增强、兴奋性突触丧失。
更重要的是,高架十字迷宫、三箱社交、悬尾试验等测试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上的糖皮质激素受体或MERTK特异性缺失后,小鼠由早期生活压力引起的焦虑状态、社交障碍、抑郁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正常化。与之相符,神经元活动监测结果也提示,这些小鼠神经元异常放电现象减少。
糖皮质激素受体缺失时,小鼠行为测试结果
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早期生活压力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更偏向于吞噬GABA能兴奋性突触,而不是谷氨酸能兴奋性突触。而且,小胶质细胞吞噬抑制性突触的作用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如此来看,早期生活压力对胶质细胞造成的不同影响,会引起大脑神经回路中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被不同程度地“吃掉”、稳态失衡,从而导致小鼠异常的行为症状和神经元放电现象。
另外,利用模仿新生儿的人类皮层类器官(hCO,320天大)进行实验,研究者们也观察到,糖皮质激素能够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MERTK表达水平提高,并促进其过度吞噬突触。这说明,压力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MERTK途径来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吞噬突触,这个机制可能在啮齿类动物和人类之间保守。
糖皮质激素处理促进人类皮层类器官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吞噬突触
总体来说,Won-Suk Chung及其同事们发现,压力诱导产生的糖皮质激素,能够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MERTK途径来促使星形胶质细胞“吃掉”更多的兴奋性突触,从而引起早期生活压力导致的异常行为。
关于小胶质细胞为何不受早期生活压力的影响,研究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在生命早期、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小胶质细胞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较低,这限制其对压力引发的糖皮质激素做出反应。
这项研究成果提示我们,星形胶质细胞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MERTK途径或许还与其它应激引起的脑部疾病相关,如精神分裂症。研究者们还强调到,目前儿童发生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时,常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现在需要我们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