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目前,全世界人口的50%以上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50年,将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我们的生活环境正在经历剧烈变化,在城市生活的特点是住宅和商业建筑密度更高,随之而来的是绿色空间的减少。此外,在城市中使用合法或非法物质(精神类药物、毒品)的机会增加,城市生活的社会压力也更大。但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可能比农村居民受益于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更多的工作机会。城市生活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与农村地区相比,通常认为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好。然而,有证据表明,城市生活的成年人出现精神健康状况的风险更高,但这些研究结果相互矛盾。虽然人们一直关注城市化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联系,但与城市化有关的最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抑郁和焦虑。2023年6月15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Gunter Schumann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徐佳圆博士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s on mental health in adul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生活环境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生物学途径影响特定的精神症状组。量化每种环境因素对大脑和精神症状的影响及其在城市生活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确定未来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目标和优先顺序。虽然之前有研究调查了与城市生活相关的孤立环境因素,如绿色空间和社会经济剥夺,但这些孤立因素并没有在更广泛的环境背景下被考虑作为生活环境的特征。为了制定从城市规划到个人心理社会规划的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计划,将城市化视为一个普遍的风险因素或仅关注单个孤立环境因素是不够的。城市环境和任何其他生活环境一样,由同时相互作用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可能共同形成可以减少或增加精神疾病风险的特征。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其他环境中,精神疾病和大脑结构与环境暴露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此外,暴露于环境逆境并不会导致统一的反应,而是表现出个体差异,其中遗传变异是一个重要来源。生物通路的活动,如应激反应,是应激环境刺激对大脑和精神疾病的影响的介质,根据基因型而变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的目标是通过将物理环境测量与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来捕捉城市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研究团队确定城市生活环境概况并将其与精神症状组联系起来。目标是了解哪些环境因素的组合与这些精神症状最相关,以及在这些组合中,每个因素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症状的风险或恢复能力。研究团队还确定了调节这些不同环境对精神症状组的影响的大脑区域,研究了来自这些精神症状组的全基因组分析的遗传变异,并测试了它们对与城市环境概况相关的区域大脑容量的调节作用。研究团队使用来自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的156075名参与者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稀疏典型相关分析,以调查城市环境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发现,社会剥夺、空气污染、街道网络和城市土地利用密度等环境特征与情感症状组呈正相关(r=0.22),由与奖励加工一致的脑容量差异介导,并受到包括CRHR1在内的被应激反应富集的基因的调节,这可以解释2.01%的脑容量差异。保护性因素如绿化和目的地可达性与焦虑症状组呈负相关(r=0.10),由情绪调节所需的大脑区域介导,并由EXD3基因调节,其解释了1.65%的差异。第三种城市环境特征与情绪不稳定症状组相关(r=0.03)。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城市生活环境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生物学途径影响特定的精神症状组。通过提供综合城市环境概况的证据,影响不同群体的精神症状,并由不同的大脑机制介导,这些研究结果表征了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逆境的生物学机制。量化每种环境因素对大脑和精神症状的影响及其在城市生活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可能有助于确定未来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目标和优先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