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交大 | 2023-02-27 15:49:52 |
(资料图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李卫东团队与芜湖四院合作在线发表研究论文Face-specific negative bias of aesthetic perception in depression: Behavioral and EEG evidence。该研究综合应用行为学和脑电技术深入探究抑郁患者进行审美活动的相关神经机制,为基于美学的心理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审美体验的概念在科学和人文研究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早期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康德(1790年)和休谟(1757年)等哲学家。神经美学领域尤其涉及审美体验的神经和行为基础(Vessel, 2022),旨在探究神经系统与审美体验之间的联系。抑郁症的症状与奖励系统、默认模式网络等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系统被神经美学模型认为对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抑郁症的审美特征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通过行为学和脑电技术,考察抑郁患者进行审美体验的神经表征。在脑电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对面孔和风景图片作出审美判断。研究发现,相对于对照组,抑郁患者倾向于作出丑陋的判断,而不会给出漂亮的判断,这仅在面孔而非风景中观察到。在神经振荡的结果中发现对于丑陋和中性面孔,抑郁患者的面孔诱发的脑电N170比对照组更消极;此外,抑郁症组丑陋面孔的审美评价与N200降低有关,而美丽面孔的评价与 θ 波段的大脑同步性降低有关。这些结果表明抑郁症存在面孔特定的负面审美偏见,这有助于设计和开发以审美为导向的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博士生陈志堂,通讯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李卫东教授和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王立卉副研究员。
2023-02-27 14:39:39
2023-02-27 14:41:36
2023-02-27 14:54:42
2023-02-27 14:42:24
2023-02-27 11:41:12
2023-02-27 11:36:44
2023-02-27 11:34:55
2023-02-27 11:34:45
2023-02-27 11:34:09
2023-02-27 11:34:01
2023-02-27 11:31:08
2023-02-27 11:29:26
2023-02-27 11:28:48
2023-02-27 11:28:08
2023-02-27 11:26:52
2023-02-27 11:22:12
2023-02-27 10:52:28
2023-02-27 10:52:16
2023-02-27 10:51:35
2023-02-27 10:51:28
2023-02-27 10:50:26